•  
    網站首頁
    |
    資訊中心
    |
    新紀元公告
    |
    財經資訊
    |
    期權專題
    |
    聯系我們
    |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
    CRM登錄入口
    |
    OA登陸入口
    |
    我要開戶
    電信寬帶入口
    新聯通寬帶入口
    移動寬帶入口
    聯系我們
    400-111-1855
     
    談期論道
    新紀元|勵志閱讀篇
    發布時間:2010-08-09 10:45:15

    新紀元勵志閱讀篇

        這些故事讓期貨人回味無窮,認真沉下心來讀一讀吧,也許它能啟迪你改變一些什么,也許下次更精彩的故事就輪到你了。在期貨市場,有人虧錢時,一定會有人在賺錢;有人虧得想跳樓,就會有人數錢數得手發軟……


    新紀元期貨有限公司

    第四章 勵志閱讀篇 
    4.1 培訓計劃最周全——CC出將才
    4.2 如何成為期貨業頂尖高手
    4.3 不逞英雄也絕不被成功沖昏頭
    4.4 包德溫:如何成為成功的交易員
    4.5 金錢博弈戰場的勝利者
    4.6 二十分鐘賺進四百萬美元
    4.7 二十余年默默賺錢
    4.8 從票房毒藥到賺錢機器
    4.9 期貨界常勝軍——從心理建設出發
    4.10 期貨業的貝蒙障礙
    4.11 金融期貨怎么誕生的
    4.12 中國期貨第一炒手坎坷輝煌的期貨人生

     


    4.1 培訓計劃最周全——CC出將才

        在前幾周的期貨故事中,提到了不少二、三十年來美國期貨界著名的交易者,這些成功的交易者在剛出道時,也必須要靠伯樂點播才能一展長材。以往他們大多必須自行開發交易的資本,慢慢地累積知名度后,才能吸引較多的操作基金,過程非常艱難。不過,目前美國許多的期貨經紀商或基金公司,都設有發掘新超級交易員的方案,通過考驗者立刻就能取得一定的交易資金和輔助設備,這對許多經驗少、無名氣并缺乏資金,但自認在交易上有天賦的交易員,確實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事實上,由于現在的交易環境因資訊普及而更加復雜,期貨經紀商或基金公司并不擔心資金的來源,只是好將難求,他們希望通過這些方案讓真正有潛力的交易員早日被發掘出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找客戶上,這樣對雙方都有利。
        有計劃培訓新交易員的公司并不少,而其中的佼佼者要以商品公司(commodities corp,)簡稱(CC)為代表。當今最佳的交易員中:如馬庫斯(Mike Marcus)、瓊斯(Paul Tudor Jones II)、克立格(Grenville Craig)、克利兒(Willem kookyer)等等,都曾在CC落過腳,其他經過CC培訓的交易者更是不勝枚舉。但也只有上述少數的交易者真正協助CC,使它成為在當時凈值就達一億八千萬美元的跨國企業。而大家可能也很難想象,22年前的CC,是由幾個有少許交易經驗的博士所組成,當時的資本僅有二百萬美元。而且最初曾輸掉期初資本額的一半,直到他們整合完畢并建立風險控制系統后才步上坦途。根據CC的總裁執行長伊斯頓(Robert Easton)表示,該公司的成功,主要就是能夠把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而整合各種有用的資源(如資金、學術研究、創新的系統等),使得CC從一個學術性的智庫蛻變成全球性的基金交易公司。CC最為人稱道的一項措施,就是由公司提供種子基金,讓出道不久但具有潛力的交易員有一展才能的機會,而CC亦能通過這項方案,選拔到經過實戰考驗的真正的期貨交易員,這些交易員也順理成章地成為CC麾下期貨基金的候補經理人。在這種良性的循環下,CC自然發展迅速,目前該公司的基金金額已達10億美元以上,其中公開發行的金額約5億美元。至于其內部的基金從一九八二年負增長1%之后就未見過虧損,而每年的獲利率介于10-34%之間。
        在期貨市場上,交易員的生涯是最具挑戰性、也最艱辛的工作。由于工作壓力高,所以期貨交易員淘汰的比例也高,而真正能夠在市場賺取巨額利潤的超級交易員更是鳳毛麟角。如何尋找未來的交易新星,也就成為許多基金公司、期貨經紀商、乃至一般投資大眾傷腦筋的問題。但從CC過去的成就即可了解其征選方法非常有效。他們選擇的觀念是對交易員訓練,和彈性支付報酬,好讓交易員的潛能完全發揮,交易員才能真正對結果負責。這樣CC和離開的交易員也才能保持良好的關系。所以,雖然馬庫斯等超級交易員已自立門戶,但他們仍對在CC的那段時間非常懷念。CC最令人稱道的是耐心,他們評估結果的過程兼顧公司的風險,也能確認交易員的實力。
        不過,CC在風險控制管理上絕對不馬虎,這不僅因為他們是少數幾個最先采用多重經理人來管理期貨基金的公司,事實上風險控制本來就是這一行最重要的一環。因為CC雖相信他們所篩選的交易員都是一時之選,但如果事實不如預期時,站在股東的立場以及企業經營的角度,都需采用斷然的處理措施,通常是以交易員所管理的賬戶中的最高值為基準。只要回落30%,交易員將被迫休息三十天,不得再買賣進出。如果是在獲利的狀況下,則百分比可略微放大。CC目前已有80名專業交易員,另外有45名經驗豐富的交易員,都有自己的客戶基礎。目前CC還有助理交易員的計劃,這方案是針對交易經驗不足的初級交易員所設計,符合該方案的交易員,CC會提供相關的設備和5萬美元以上的交易資金,讓其發揮。究竟CC選拔人才的過程如何?根據該公司負責交易行政與發展的資深副總裁克洛爾表示,通常是以兩年實際交易經驗的交易者為首要發展對象,而他所要了解的重點包括:經紀人的交易記錄和其個人的交易哲學——使用何種交易工具、方法,最重要的還是風險管理方式。至于先前交易金額的多寡較不重要。這個過程從第一次接觸到確認可用,至少需要8個星期以上,之后CC就會讓交易員自行表現,除非有大幅的虧損發生。而CC有嚴格的風險控制系統,交易員自然會在一定的軌道內行走。
        以現在管理150萬美元的史塔利(Stockley)為例,最初他是在瓊斯的生日舞會上經人介紹和克洛爾認識,當時史塔利已替摩根期貨保證基金交易美國長期債券及歐洲美元期貨,這已有的三年的歷史,雖然他并沒有正式的交易記錄,不過他確保有這段時間每日的進出資料和他交易方法的綱要。根據這些數據,CC提供史塔利25萬美元和設備試試他的身手如何。此外為CC交易近四年的特諾恩表示,在CC的交易員彼此之間并不常交流意見,但是公司常舉辦一些宴會,這時許多曾在CC干過的成功交易員會回來現身說法,和他們切磋交易的概念和方法,使他們獲利不少,有時甚至可以碰見當今最頂尖的交易員如瓊斯•史科塔(Dd Sekoyta)等,這樣更激發他們的士氣。
        1990年起,CC亦把它的觸角伸向歐洲和日本,成果也相當不錯。



    4.2 如何成為期貨業頂尖高手

        各行各業都需要一些表率,他們不一定稱得上“英雄”,但是無論在專業知識、信念,甚至人格特質上都足以作為大家學習、效仿的依據。成功的交易者,靠得不只是運氣,更多是自己的知識、自律性和無比的耐心和毅力。
    金融市場,是最需要面對現實的人生舞臺:這個市場,“只有賺錢的贏家,沒有賠錢的專家”。以下經由對美國期貨市場幾位杰出交易者的介紹,可了解成功者背后的心路歷程,同時參考他們交易方法與行為準則。

    追隨趨勢的交易者——理查•丹尼斯

        在美國期貨市場,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交易者,他從借來的400美元,賺到了2億美元。
    60年代末期,未滿20歲的理查在交易所擔任場內跑手(runner),每星期賺40元美金,兩三年后他決定不再當跑手,要替自己交易。于是向家里借了1600美元,在芝加哥一個小交易所——美中交易所(Mid AMERICA)買下一個席位,由于美中交易所的商品合約大小較其他交易所小,因此吸引了一些如理查一樣的小資本客戶。
        買席位花了理查1200美元,他只能用剩下的400美元開始交易。對絕大多數人而言,400美元開始從事期貨買賣,賺錢的可能性根本上是微乎其微,但是在理查追隨趨勢的交易原則下,讓他長時間的賺了大錢。事實上在他剛開始做交易時并不順利,常常做多、做空都賠錢,曾經一天就賠掉所有錢的三分之一。當交易不順利時,理查會出去走走或是睡上一覺,讓自己休息一下,避免受情緒誤導而做出另一個錯誤決定。
        1970年玉米因遭受蟲害,價格暴漲,帶動其它貨物價格在星期五創下年度最高價;理查強調追隨趨勢,趨勢越強越好,于是在星期五收盤前買了些小麥、玉米、黃豆期貨,結果下星期一開盤,所有貨物又都漲停。1973年黃豆市場大漲,理查賺了一些錢,并遷移至更大的舞臺——CBOT。
        三大交易工具:追求趨勢、技術分析、反市場心理
        理查•丹尼斯的三個最要的工具是:(1)追求趨勢;(2)技術分析;(3)反市場心理。
        追求趨勢:絕對不要一相情愿認為,某一價位已進入高價區或是低價區,自以為是地“逢高賣,逢低買”。因為“高價還有高價”,“低價還有更低價”。交易者必須“追隨趨勢”,確認為漲勢則買進(long),如果是跌勢則賣出(short)。
    反市場心理(contrary opinion):不要向多數人認同,因為多數人都是錯的。期貨市場有一種市場心理指標(Bullish Consensus)指出,如果市場上80%的交易者看多,則表示頭部不遠了,行情會跌;如果80%的交易者看空,則表示底部已近,行情要看漲。
        學習與訓練,可培養出成功的期貨交易者
        理查•丹尼斯曾與好友討論,好的交易者到底是天生的?或是經由學習而來?他的答案是:將交易的成功歸納為:依循他所發展出的一些交易方法,更重要的是交易者能自律地使用這些交易方法。
    為了證實他的觀點,1983年底及1984年初,理查在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刊登求人廣告,尋求一些愿意接收訓練成為交易者(Traber)的人。工作條件是:搬到芝加哥,接受微薄底薪,如果交易賺錢可以有20%的分紅。廣告刊出后約有1000人應聘,他挑了80個人到芝加哥面試,并從80人中篩選23人從事此項訓練計劃。
    理查花了兩個星期時間,教授他們期貨交易操作的基本概念,以及他的交易方法和原則。他教導學生追求趨勢,先決定市場是多頭還是空頭,進場交易時必須做好資金管理,適當控制買賣單量,并選擇時機獲利出場。課程結束后,理查給每一位學生100萬美元資金交易。
        在4年訓練課程中,23名學生有3人退出,其余20人,有16人在交易基金方面頗具知名度,3人替自己操作,1人轉業。理查估計4年來,學生的平均投資報酬率是100%,而他付給這些學生20%的分紅,達3000—3500萬美元;其中最成功的一名學生,4年下來替理查賺了3150萬美元,結果證實理查的觀點是正確的:成功交易者,是經訓練與學習而成的。這無外乎證明才智全在于交易者的方法、原則和自律能力。
        對風險的正確認知
        也許你會問:理查篩選訓練交易者,所參考的依據為何?他傾向選擇那些偏數理基礎,且游戲時反應快的人。此外應試者對風險的認識,則是理查非常關切的問題。他請每一位應試者形容在其生命中,曾遇到過的最具風險的一件事。
        一位應試者說:他開了一個小時的車,為了看一場籃球比賽,但是他沒有買票,不知道能不能進場。另一個說:他在沙烏地阿拉伯開車,環繞沙國一周,幾個月時間,他都在后車廂放了些酒。結果沒有買籃球票的人入選了。理查的理由是:風險,應以一個人可以承擔的范圍為限,在沙烏地阿拉伯帶酒,這犯了非常嚴重的罪。
        成功交易者兩大要件:原則一致性、交易自律性
        訓練課程中,理查傾囊相授,他說:我不怕別人學會我的本領,因為許多人的知識和我一樣多,差別只在于貫徹原則(一致性)和自律而已。他教導學生,就算情況再惡劣,也必須遵循原則。理查認為:長期而言,靠運氣賺錢的可能性為零。如果你的交易系統較差,但是你堅持它,會比你擁有最好的交易系統,但是你不遵循的要好。
        理查以為,一個交易者需常思考這個交易為何賺錢,而不是只在賠錢的時候反省。因為這個交易賺錢的方法,也許在另外一個交易也會賺錢。另外,理查描述,95%的交易利潤來自于100次交易中的5次。這正符合技術分析中常用的一句話“不要害怕獲利,也要勇于認賠”。(Letprofits rum。Cut losses short)
        理想時間主義者
        身為億萬富豪的理查自俸甚儉,其收入大部分投入慈善事業與政治活動贊助。他是美國政策研究會——羅斯福中心的創始人。理查借“羅斯福中心”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認為捐錢給慈善事業是能救千百人,但若促進政府正確的決策,卻可使千萬人蒙受其利。他是一個成功的交易者,也是一個理想的實踐家。
        (注:理查在1988年因為操作資金失利,萌生退休念頭,經過3年的蟄伏,于1991年再度復出,并于華爾街日報征求操作資金,每一賬戶限定1000萬美金以上。)



    4.3 不逞英雄也絕不被成功沖昏頭

        瓊斯是八十年代以來最成功的期貨交易者。
        在武俠小說中,幾乎所有的大俠都有一段異于常人的成長過程,不是遇上高人指點,就是經歷過一段充滿艱險的奇遇。通常年紀都很輕。
        而在美國也有一位極具俠義之心的交易金童,那就是現在期貨市場仍非;钴S的保•T•瓊斯(Paul Tudor Jones),他可說是八十年代以來最成功的期貨交易者之一,他所創造的記錄往往令人嘆為觀止。以一九八七年十月股市大崩盤為例,當時全球金融界慘烈的情況讓許多人至今都難以忘懷,無數的投資人和市場專家都難逃華爾街股市大崩盤的屠殺。少數幸存的也都元氣大傷。但瓊斯所管理的都德期貨基金在同一個月內卻令人吃驚地獲利62%,同年該基金的利潤率更高達176%,更令人吃驚的是一九八四年至八八年的四年間,瓊斯曾經創造每年獲利均超過100%的記錄(不過,嚴格說起來瓊斯并沒有達到這記錄,因為一九八六年時,他的利潤率是99.2%),相當16倍的獲利率,“武藝”之高,非常人所能想象,確實是期貨界難得一見的奇葩。以下就是瓊斯的期貨歷險故事。
    最初瓊斯之所以會進入期貨這一行,并能表現出色,主要因素是受到三個人的影響:一位是前面介紹的理查•丹尼斯,瓊斯在學校念書時恰好看到丹尼斯的一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他認為丹尼斯所從事的行業是世界最偉大的工作。剛好瓊斯的伯父唐納文(Billy Dunavant)是非常成功的棉花交易者,一九七六年瓊斯畢業后就請他的伯父協助他進入期貨市場,由于他伯父主要的事業為棉花現貨的買賣,所以就介紹瓊斯認識真正的棉花期貨市場的大戶——杜利斯(Eli Tullis),接受他的指導,而杜利斯就成為瓊斯的啟蒙老師。起先杜利斯安排瓊斯在紐約的棉花交易所(NYCE)里從最基層的報單員做起。當然瓊斯并沒有感到奇怪,他還是每天努力的研究與學習,吸收一切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經過半年的磨練,瓊斯回到杜利斯的身邊工作,后來回憶起這段時間,仍然認為是他不可多得的經歷,當然也對他日后的成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杜利斯在當時可說是棉花交易所的重心,其每日的成交量常占棉花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杜利斯的操作哲學自然銘刻在瓊斯的心中,尤其是從杜利斯的經驗里,他學到市場終究還是會走到它想要到的地方(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只要順勢操作,基本上就立于不敗之地,任何逆市操作所造成的影響和獲利常是短暫的;再進一步的推論,唯有市場才能真正的告訴我們真正的價格走勢)。此外,杜利斯還教導瓊斯如何處理大單量的技巧,他告訴瓊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時必須在市場讓你出場時出場,而不是等到你想要出場時才出場,也就是說不要貪心,想要每張單子都賣在最高點或買在最低點,應該在當日高點或低點或重要的停損價之前就先出場。這些寶貴的實務經驗是瓊斯日后成功的基石。
        不過,人往往由錯誤中所學到的經驗要比成功來的多,瓊斯亦是如此。一九七九年的棉花交易就給了他很大的教訓。當時七月的棉花期貨價格是在83—86美分/磅之間的高檔盤整,瓊斯每次都在價格接近82美分時買進大量的合約。有一天,市場價格創下新低點,但很快的就反彈了,瓊斯認為這是市場要回頭走高的訊號,于是他決定在80美分買進100張合約,這在當時可是大手筆的動作,給他這100張合約的是美林公司(REFCO)的經紀人,所代理的是一家兼營期貨業務的現貨商,擁有大量棉花庫存,交易的目的就是實物交割。從期貨價格的圖型走勢判斷跌破82美分的支撐到78美分。而行情確實一路的重挫到78美分,于是又再進場買進400張合約,打算當日平倉,最后居然又買進另外100張合約,公司的經紀人仍然全數賣給瓊斯,這時瓊斯已經知道事態的嚴重,經過一、二分鐘的考慮他決定承認錯誤,即刻在市場上拋出他所持有的買單,6秒鐘之后價格跌停板,而他僅賣出220張,第二天開盤又開低(每張期貨合約一點的變動相當5美元),瓊斯仍盡可能的賣出手中的買單,不過他僅成交約150張左右,價格已跌停。這次交易的失控,造成他經手的賬戶的資金額共損失5—10%之間。
        如此慘痛的教訓讓他深深的了解到,絕不能過量交易,而且進場前所想的應該是可能面對的風險是什么,所能承擔的風險程度,以及遵守交易紀律和資金管理規則。這次失敗就是他只一廂情愿地假設在82美分(每張期貨變動相當500美元的損益)買進400張合約,那19美分,他就可賺到140萬美元的美夢,結果美夢變噩夢。其實這也是一般投資者常犯的毛病,瓊斯更知道在市場上絕不能逞英雄,更不能覺得受害,要有這種想法就完了。瓊斯這時已快脫穎而出了。
        不久,瓊斯就從痛苦的挫折中再站起來,而且更得心應手,在學藝與經驗已成熟的情況下,一九八零年秋天,他又回到棉花交易所做交易員,這時他已具大俠的風范,在三年半的場內交易記錄中,僅有一個月是負增長,這段時間他的收入以百萬美元計算,當然他的客戶亦有相當的獲利,瓊斯開始籌組都德期貨基金,約一億五千萬元;到了一九九一年基金金額已成為八億七千萬美元,每年的獲利可保持二位數的增長率。
        瓊斯雖成名甚早,但他也并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更值得欽佩的是他一直用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社會,一九九二年他成立賓漢基金會,主要就是效法羅賓漢濟弱扶貧,他將所賺的錢捐給私人的慈善機構,這位俠義的期貨金童這時離四十歲還有好幾年。



    4.4 包德溫:如何做成功的交易員

        筆者記得第一次看到包溫德(Tom Baldwin)的名字是在三年多以前,當時對他的印象是人絕不可貌相,這位瘦小又留胡子的30多歲的男子,是八十年代初期至今赫赫有名的期貨場內交易員(Floor Trater)。不過究竟他成功的歷程怎樣,筆者并未深入了解;直到今年五月前往芝加哥參加瑞?乒荆≧efco Inc),世界最大的期貨經紀商訓練課程,才真正體驗到他的影響力,只是這次與行情無關。事情是這樣的,瑞?频目倷C兼接待小姐是非常漂亮的金發美女,公司內部自然有眾多的追求者,可惜名花有主令許多人使不上力氣,但到了今年初這位小姐和其男朋友分手,頓時使未婚男士信心大增,可是不久之后就傳她和包德溫約會的故事,大家又都一起打了退堂鼓,這段小故事使我對包德溫產生很大興趣,想了解究竟什么原因他有這么大的能耐,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包德溫是在一九八二年踏入期貨界,在此之前他僅有在研究所時學到的一點有關期貨市場的基本概念。至于他為什么會由肉品包裝公司的經理,突然投入另一個陌生行業,動機并不清楚,總之他那時是以每月二千美元的代價租下一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席位,而他的總資本只有二萬五千美元,顯然是孤注一擲的意味,現在回頭看他確實是押對了寶。不過用當時多數人的眼光來看實在是過于冒險,但是包德溫一開始就在期貨市場上獲利,這十年來他積累的財富至少在一億美元以上,并且成為世界交易量最大的單一期貨合約:長期債券(T-Bond)交易廳內最大的個人交易者,通常每天他個人的交易合約數量往往超過二萬張,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根據包德溫自己的說法,他成功的因素有二個:一是抱著“不成功必成仁”的決心,事實上以他的期初資本來看,確實也不能不有破釜沉舟的打算。二是努力工作,就他而言是指每天在交易廳站足6小時,仔細觀察其中影響價格波動的變數,并且注意其他相關市場的變化(如股票市場及金價走勢),雖然他并沒有任何經驗,但憑其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勤奮的工作,依然能夠打下一片江山。
        包德溫的最先交易方式是屬于所謂的“搶冒客”(Scalper),也就是他們愿意承擔的損失或獲取的利潤都集中在數個跳動點之內,但是因為交易量大,所以積累的盈虧也會相當可觀,通常搶帽客在市場持有部位的時間不過數分鐘,甚至更短,如此交易風險可降至最低,可惜一般投資人是不可能進行這種方式的期貨買賣,最主要的原因是手續費。場內交易員負責買賣所需支出的一張期貨合約費用僅數美元而已,同時又在交易現場,占盡天時地利之便,而包德溫又具有絕大數期貨投資人所欠缺的耐心,這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他認為市場還是需要一些機運,但是運氣并非憑空得來,你必須靠事前的努力與準備才能把握住。
    到了一九八四年四月,三位前美林公司(Merrill Lynck)重要干部加入包德溫所開設的公司,使他踏入期貨基金行列。其實早在一九八七年美國股市崩盤后,美林就曾和包德溫討論有關期貨基金業務的問題,雖然因故未能達成全面合作協議,但是他仍為美林所籌組的二個期貨基金負責部分交易。這時一位在美林芝加哥辦公室負責資本市場業務的經理,恰好從一本介紹成功期貨交易者的書上看到包德溫,而他是唯一一位提到未踏入基金業務的交易者,于是這位經理就告訴當時美林期貨與期權管理公司的董事長日摩曼和總經理?怂,他們評估結果認為包德溫不但具有豐富的場內交易經驗,而且風險控制良好,七年多的交易記錄中僅有幾個月是呈虧損狀況,因此若能配合他們在期貨基金管理的技術,大家應該都有更上層樓的機會。這個構想自然是一拍即合,這在當時期貨界也算是不小的新聞。包德溫在初期踏入期貨界時,曾認為如果能年收入十萬元他就會高興的要死,不過現在來看顯然比他預期的要多出許多。
        包德溫的興趣出了期貨交易外,他對建筑也有一番研究,而且還特別成立一家以他為名的建筑開發公司,一九八八年底他更以二千五百萬美元買下具有102年歷史的芝加哥市著名建筑物—Rookery,能有如此大手筆的期貨交易者確實不多見,這也難怪一般人聽到他在追某位女子時,大多不愿與其競爭的原因了。



    4.5 金錢博弈戰場的勝利者


        在國內,提到海夫的名字,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相當的陌生。不過他在大家所熟知的普爾五百種股票指數期貨交易廳內,是深具影響力的場內交易員。
        海夫雖不如以往介紹的期貨市場傳奇人物那樣獲利豐厚,但能夠在“金錢殺戮戰場”存活多年,且創造一番局面者,依然是要有幾把刷子,才辦得到。海夫的故事也許略嫌平淡,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期貨市場和其他各行各業并無多大的不同。真正能成為頂尖者,本來就占極少數。
        七十年代初,海夫剛從學校畢業,雖然他主修的是投資金融,可是商品期貨交易在當時商學院教授眼中,仍是賭博的代名詞,所以他們寧可談論股票和債券,海夫并沒有在學校得到任何期貨市場的知識。他畢業后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一家銀行信托部擔任小職員。沒多久他就注意到,該部門的主管每天都在研究期貨價格走勢,尤其是對雞蛋期貨(原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上市,現在早已消失)特別有興趣。海夫經由其主管了解到,期貨市場是一種屬于保證金型的交易后,也迷上這個行業。很快他就了解到,銀行并非他久留之地。海夫的第二個工作是證券經紀人,因為那時一般人對期貨的看法存在著偏差,后來由于股票市場不景氣,海夫才要求其主管準其開發期貨業務。但頭兩年,海夫替客戶賠了不少錢,他倒不是有意如此,只是經驗不足,之后才漸漸在市場上為客戶賺錢。但是他所呆的公司經營存在著問題,特別是,公司除了經紀業務,亦兼做自營商,結果和他的客戶發生厲害沖突。海夫發現,總公司往往會先大量買進某期貨契約,然后市場確實因客戶買入而走高,但很快又大幅下挫,而當天賣出契約最多的公司,就包括海夫的公司在內。同樣的情節一再上演,使海夫十分氣憤。一九七九年,他決定不再當經紀人,他要到交易所內討回“公道”。
        不過由于主要期貨交易所的席位價格非海夫所能負擔的,因此他只有進入規模較小的美中商品交易所,該所需費用仍達一萬五千美元,海夫靠賣出其祖父的一些保險單,再向叔叔借貸,才能湊足數額。成為場內交易員后,海夫的期貨生涯就開始走順。不到一年,他在黃金和白銀市場上已獲利一萬美元左右,接著他恰好搭上長期債券大漲的行情列車,這一檔他又再入賬十萬美元,于是海夫乘勝追擊,以每月三千美元的代價租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席位,當時熱門的交易包括外匯和國庫券。海夫的買賣技術已經純熟,到了一九八二年,又恰逢CME推出股票指數期貨,雖然堪薩斯市期貨交易所(KCBT)是全球最早推出股票指數期貨的交易所,但未能吸引投資人的青睞,而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在CME開始交易的S&P500,卻成為最受歡迎的股票指數期貨之一。過去十來年,海夫就安排S&P500的場內交易廳內,并逐步成為期貨交易顧問和期貨基金經理,雖無令人吃驚的交易記錄,但在輸少贏多的情形下,為他和客戶累極了不少的財富。
        海夫的成功就是認清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他表示,在期貨市場上先別想要賺多少錢,初期的目標就是要能夠存活下去和學習實務經驗。他常告訴新進的場內交易員,如果在第一年能達到損益平衡,那么在市場上長期存活的幾率就非常高。但這看似簡單的目標,卻沒有幾個人能達成。期貨市場是很現實的,不切實際或自認有本事者,很快就被淘汰。求勝的信心當然要有,但經驗、耐心、技術及資金也缺一不可。
        事實上,場內交易員更能深切體會市場殘酷的一面,每日開盤后,彼此的友誼都已拋開,大家都希望看到別人失敗,甚至還會放冷箭。大魚吃小魚是常理,只有落井下石,沒有雪中送炭,稍有不慎,鐵定成為他人的獵物,這就是基本的游戲規則。海夫固然沒有賺到令人羨慕的財富,但他的成就已經相當不簡單。千萬不要被少數成功的例子蒙蔽,認清市場和自己的本質,培養經驗和實力,才是在期貨市場獲利的重要竅門。



     4.6 二十分鐘賺進四百萬美元

        在美國的期貨界中,廳內交易員(Floor broker)可說是屬于另一族群的交易者。雖然目前期貨業正在積極地推動能夠二十四小時連續交易的電腦撮合系統(如已經籌劃四、五年的全球交易系統,Globex就是最著名的一個系統),但是美國人還是要在當地的正常交易時間內維持公開喊價的傳統交易方式,而這種交易程序就是通過廳內交易員來完成的。八十年代是美國期貨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在交易量節節上升的情形下,有幾個大的交易所雖曾更換新大樓,但還是人滿為患,各位讀者如果有機會到芝加哥或紐約的期貨交易所去參觀的話,一定會對八角型交易廳(Pits)內身穿五顏六色制服.手舞足蹈,大聲喊價的廳內交易員印象深刻,而就在這看似雜亂又擁擠的空間內,卻是極大的金錢殺戮戰場。
        這些廳內交易不但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買賣指令,同時許多的廳內交易員本身也投入這個期貨市場的最前線,場內交易員和一般投資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后者必須從報價上去了解前者數秒前所成交的價位。在交易方法上也有出入,通常廳內交易員若是自營商(Local,專指自己也開戶下單的廳內交易員),其每日進出的次數很多,但每筆的輸贏大多在幾個跳動點之內,一些大的自營商每日成交量常在數萬張以上,這有助于市場的活絡性。此外,場內交易員知道跟他買賣的對手是誰,也是一般投資人所無法知道的。不過廳內交易員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雖然廳內交易員輸錢的比例要較一般投資人低,但成為一代英雄的同樣很少,而蓋拉伯(Brian Belber)就是其中的一個.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1976年蓋拉伯自學校畢業后,他遍游全國,當他到達鹽湖城時,恰好看到一則招聘經紀人的廣告,蓋拉伯雖然對此行是毫無所知,不過為了生活,他也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前往應聘。不久他考取經紀人執照后就到一家個人公司上班,沒幾天,他發現此人并無本事,所以蓋拉伯只好辭職不干,過了幾個月,他才到另一家比較有制度的公司上班,這才開始他真正的期貨生涯。
        蓋拉伯于是深入地了解圖型理論和基本的交易概論,不久他也開始了第一筆買賣,第一筆交易是賺錢的,可是之后的每一筆都失敗,蓋拉伯并不服氣,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可以在市場上有所作為。雖然當時事與愿違,但只要再重新了解所缺少的市場知識,情況必有所改變。在他的勤學勤問下,蓋拉伯又開始重新出擊,他找到不少的避險(Hedge)客戶,到了一九七七年的五月,蓋拉伯的每月的手續費收入已累積到2000美元?墒撬目蛻魠s多是輸錢的,蓋拉伯雖然提供很多建議給他們,但是因為一般投資人對價格走勢判斷的時間區是以隔天計算,當天可能看好,隔天可能就轉為悲觀,甚至才剛進場就開始擔心做賠,如此反反復復,很難在市場上獲利。
        蓋拉伯當然不會滿足現狀,當年九月他就來到世界期貨交易的大本營——芝加哥,并在美國長期債券(T--Bond,是世界成交量最大的期貨合約)交易廳內當廳內交易員,二個月后他又到紐約去拜訪八位美國著名的經紀商,結果其中的七個愿意讓他執行交易指令,當時他僅二十五歲。之后就進入他的黃金時期,到了一九七九年蓋拉伯不僅替客戶執行交易指令,同時也為自己買進,經過二年的時間,蓋拉伯已成為長期債券市場上的超級交易員和大戶。
        不過,當他最初在交易廳內替自己交易時,也是和他當初進入市場時一樣,第一筆小賺,第二筆交易就損失五萬美元以上,和他的月收入相同,但這一次他很快的就修正交易方法,把指單量降低,而且進出場時間也縮短(這點要特別注意,由于廳內交易員就在交易現場,所以當他們想要買賣時,只需比下手勢即可,在市場交易熱絡時,進出場的過程可能在數秒內就完成,而他們所需的手續費又甚低,因此可采取這種短線交易,至于一般投資人是沒有條件如此操作的)。這招確實有效,因為他往后數年每年的獲利都在百萬美元以上,這紀錄到了一九八五年才打破,他仔細檢討才發現,原來是每次獲利的幅度都比失敗的交易為小,他很快的就修正此錯誤。
        可惜蓋拉伯在一九八六年卻陰溝里翻船,損失不輕,主要是他違反自己的交易原則。過程是長期債券價格在日本人的參與下一路走高,當時他認為市場已經漲過頭,于是他就在91大點(每張期貨合約一大點的變動相當1000美元,而且報價是32進位)以上一路賣出1100張合約,而價位也確實又回到91大點附近,正當他認為做對行情時,突然價格在5分鐘內突升至92大點,接近漲停的價位,而他的損失也達到百萬美元,幸好后來價格又再回挫,但他當日的損失仍高達40萬美元。
        蓋拉伯事后表示,他以往在年初時都不會下太多的單量,都是在賺到錢以后才慢慢加碼,這樣不但可以保本,而且心理負擔也不會太大。當然蓋拉伯畢竟不是省油的燈,隔年他就為自己和客戶賺進約三億美元的獲利。當年有本名叫成功(Success)的雜志,就股市崩盤后選擇沙利巴(Tony Saliba,也是著名的期貨交易者)為封面人物,封面的標題是“勝利,他在七十二小時內賺進四百萬”,蓋拉伯曾私下表示他在二十分鐘內就賺進400萬美元,奇怪的是沒有上雜志封面,可見當年蓋拉伯的神勇。這一年也是他的事業頂峰,其實在八十年代蓋拉伯的交易成績并不亞于期貨金童瓊斯,不過多數的大戶,往往不愿曝光,因此也就不為一般大眾所熟知。
        據蓋拉伯表示,這些年的廳內交易員生涯雖然非常的成功,但是也相當的辛苦,尤其是他身兼經紀人和交易者兩種角色更令他心理負擔加重,而且廳內交易員本就相當激烈(至少有50%以上的廳內交易員是輸光回家),能夠長期保持獲利的更是鳳毛麟角(廳內交易員在五年內能夠至少獲利百萬美元以的比例低于5%),但蓋拉伯是在期貨市場的最前線成為常勝將軍。不過蓋拉伯是屬于天才型的交易員,他唯一特別的交易方法就是每天詢問25個他所熟知的人,仔細的聆聽他們究竟是如何看市場的走勢,所持的理由為何?假設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未來價格將走高,那么他就會在市場上反向操作。這個習慣是從他踏入這一行就已保持的交易方式。一般要學蓋拉伯的話,大概失望的機會很大,畢竟蓋拉伯是期貨市場是難得一見的交易機器。




     4.7 二十余年來默默賺錢

        “賺錢的人不說話”,用這句話語來形容愛德斯哥塔是最適合不過了,他雖不為一般大眾、甚至大多數金融界人士所知悉,但是他的成就絕對可歸類最佳交易者之列。而且斯哥塔在設計實用的電腦期貨交易決策系統上,不但是先驅者之一,更令人記憶深刻的,是他真正能因此長期在市場上獲利。雖然縱橫期貨界二十余年,斯哥塔卻不重虛名,他的成功絕不僅于交易上,他知道生活的意義并努力實踐它。從斯哥塔的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真正成功的交易者(不論在期貨市場或股票市場),他們雖都在金錢堆里翻滾,但都體會到金錢不過是追求人生更高意義的工具之一,若沒有這種認識,相信任何成功的時間與程度都會相當的有限。因此投資人在追求高報酬之余,更應該要仔細規劃建全的生活型態,畢竟人的幸運與否并不是單單僅靠金錢就能得到的。
        斯哥塔是在六十年代末期接觸到期貨市場,當時他認為白銀價格在沒有美國財政部的賣壓下應該會開始上場,于是他就開了一個期貨保證金賬戶等待進場的時候,終于有一天他期等的日子到來,他滿懷信心的買進期貨合約?墒橇钏泽@的是銀價在利多消息下居然開始下滑,結果他不得不認賠出場。雖然第一次的交易經驗非常痛苦,但也激起斯哥塔對期貨市場做深入研究的動機。而當時恰好看到由唐辛所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介紹一種完全機械式操作(是指賣壓的決策均根據一套事先設計好的規則所產生,而不由投資人隨機所決定)順勢交易決策系統可以在市場獲利,斯哥塔起先認為不可能,于是他就寫了一套電腦程式來測試這個理論,結果居然可行;經過一陣思考后,斯哥塔決定全心的在期貨市場上求發展。
        七十年代初期,他最先是受雇于一家大型的期貨經紀商當分析師,而他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工程系的背景,讓他能夠利用當時尚不普及的電腦成為重要決策工具。事實上,斯哥塔已研制出期貨市場上第一套商業化的電腦交易決策系統,用來管理客戶的期貨買賣,由于效果非常好,之后斯哥塔就利用他的系統化交易方式,替一些客戶和他自己在期貨市場上沖鋒陷陣,當然結果非常的豐碩。其中有一投資人,在一九七二年以5000美元開戶,到一九九一年止順利賺到3000倍(相當l 5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客戶從戶頭里提出去的金額,如果計算在內,理論上至少可再增加十倍獲利率)。在同樣的時間內這個交易紀錄是無人可匹敵的,F在就來看看斯哥塔成功的過程。
        斯哥塔在當分析師時是負責蛋與幼雞(帶毛重量低于2.5磅的小雞,目前這二個期貨合約早因成交量不足而停止交易)市場的研究?墒怯捎谶@家經紀商對他分析報告內容有干預的情形(因為公司靠手續費生存,所以如果斯哥塔在無行情時建議客戶暫時觀望的話,公司自然有意見),加上他無法使用公司的電腦,所以不久之后他就轉到另一家剛改組的期貨經紀商上班。雖然這時他的工作屬于打雜性質,譬如注意路透社印表格的報表紙用完與否等雜事?墒撬垢缢䥇s因此可以閱讀許多新聞和了解各經紀人的交易風格。更重要的他能夠在周末時使用公司的電腦來研究電腦交易決策系統,經過半年的時間終于得到初步成果,而公司方面也開始有興趣用他研究的結果來管理客戶資金,并向公司數百名經紀人推銷此系統,后來根據這系統進出的交易金額達數百萬美元,這在七零年代初而言是不小的數字。
        第一套商用電腦交易決策系統就在期哥塔手中誕生了?墒菃栴}又來了,雖然這系統所產生的進出場訊號非常好,但是公司決策單位經常加入自己的判斷,并未完全依照訊號買賣,結果錯失許多機會,以原糖期貨為例,斯哥塔的系統當時建議在5美分/磅時買進,但公司則遲至9美分才確定是多頭市場的來臨而進場,結果此時糖價已如強弩之末,上揚乏力,不久就回頭向下,公司也只好認賠出場,錯失賺取巨額利潤的機會(每張原糖期貨合約每波動1美分相當1120美元的起伏)。更離譜的是公司希望期哥塔修改程式,好讓交易能夠頻繁,以增加公司手續費的收入。在這種情形下,期哥塔就離開研究部門轉為專業經紀人。二年后成為期貨基金的經理人,此時他已不靠交易手續費為生,而是以與客戶分紅的方式賺取報酬,這種硬碰硬的挑戰最能考驗交易者實力,不用說,斯哥塔的表現可以用“好得讓你耳目一新”來形容。以他七十年代最早的六個客戶為例,目前還有三個跟著他,另外的三個離開的理由都是覺得錢賺夠才走的;其中一個在賺到1500萬美元后決定自己來管理,另一個則是賺到1500萬美元時買了幢房子退休去了,最后一個也差不多在賺到1000萬美元時去環游世界了。而一般在期貨市場新開戶的投資人,至少有一半以上在半年后輸光出場結束戶頭,剩下的90%以上則是持續補錢想再把本金撈回,能夠在市場上一直有進出而存活十年以上,又能賺錢的賬戶真的非常少見,因此斯哥塔的成就益發令人敬佩。
    斯哥塔表示他的交易哲學是要熱愛這個市場,保持樂觀的態度,并且要不斷地交易和學習,讓自己的交易系統也能夠持續地進步,同時也要將個人的生活融入交易之中。至于他的交易風格則是順勢操作,再配合一些特殊的圖型形態、心理學的探討以及資金風險管理的概念。他特別強調如果想要在市場中長期地生存和獲利,一定要把資金管理的技術融入良好的交易系統里,這樣才會有成功的機會,而他之所以深信順勢操作的方式,是因為他認為這符合自然運作的法則,其實生活的本身就在起伏之中前進與循環,成功的人知道時機來臨就要把握,不順勢也要懂得如何持續保持鎮靜,等待下一次機會。而心理變化在交易過程中好比駕駛,分析則是地圖,二者必須密切配合才能走向成功之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斯哥塔平時都不看報價機,就好像吃角子的老虎一樣,你越盯著它你就會整天想把它喂飽,而成為它的奴隸,這樣幾乎就已經注定失敗。目前國內的股票投資人也可仔細思考這段話。
    最后作者認為斯哥塔的成功絕非偶然,他雖身處金錢的市場之中,但是若他不能持續地學習進步,不能提升生活的層次,就不能活躍在此舞臺上。成功是一種洞悉與使命感的追尋,金錢不過是附加之物,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在投資市場上,我們應該注重本身的知識、技術、智慧與耐力,如果每天僅僅在意盈虧的多寡,實是舍本逐末的作法,唯有跳脫出金錢迷霧的人才有機會成功。就像金庸筆下的張無忌學太極劍一樣,當他把招式都忘記后才算求得精髓。各位讀者你認為那?



    4.8 從票房毒藥到賺錢機器

        前兩周筆者在介紹商品公司(CC)時曾提及當今美國期貨市場上許多頂尖的交易高手,均曾呆過這家有計劃培育后起之秀的公司,而在CC眾多交易員中,又以馬庫斯(Michael. Marcus)的故事最令人津津樂道。這位由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本來打算以教書為職業的年輕人,在因緣機會之下卻踏入完全陌生的期貨市場。
        馬庫斯在CC時,有好幾年獲利金額超過公司其他所有交易獲利的總和。十年之間,他讓公司的賬戶成長2500倍之多,但是在他交易生涯的初期,卻是親朋好友唯恐避之不及的大輸家呢?
        一九六九年,馬庫斯剛踏出大學大門,可是此時卻認識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約翰。約翰說他能夠每二個星期讓他的資本增加一倍。二人相談甚歡,而馬庫斯便以每周30美元的薪水雇用約翰作為他的期貨交易顧問,同時投資1000美元開始交易期貨?墒钱斔说狡谪浌鞠聠,結果很快就輸光了。約翰也面對被開除的命運。于是他把父親過世時遺留下來的保險金3000美元領出,又滿懷希望的回到戰場。這時他根據市場通訊建議買進小麥期貨合約,結果獲利200美元,這是他第一筆獲利的交易,接著他按照自己的判斷進場又再嘗到甜頭,讓他的信心更加堅定。然后他再參考市場通訊的建議買進玉米期貨,由于那時谷物多頭走勢明顯,他又買進更多的黃豆、小麥等合約,等到夏季結束時,馬庫斯已經擁有3萬美元的資本。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他離開學校前往紐約。隔年春季,他認為谷物價格將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而走高,于是馬庫斯像他母親借了2萬美元,加他自己的3萬美元,在保證金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買進玉米和小麥期貨合約。期初行情確實相當堅穩,直到有一天華爾街日報刊載出一篇文章,指出病蟲害并不如市場想象的嚴重,結果造成玉米價格開盤就暴跌,而且很快就打入跌停板,馬庫斯馬庫斯面對這種巨變不知如何應對,雖然他知道要認賠出場,但還是眼睜睜的看到價格走到跌停板。在后無資金又滿額交易的情形下,他不得不隔日開盤把所有的單子平倉,一夕之間損失42000美元。馬庫斯只好到期貨公司當研究分析師。
    這段時間他并沒有放棄期貨買賣,可是卻陷入借錢、輸錢、再借錢的循環之中。一直到一九七一年十月他遇到斯哥塔(Ed Seykota)后才漸有轉機。
        一九七二年七月馬庫斯的機會終于來到,當時合板(Plywood)期貨市場價格已經接近美國政府所限定的上限110美元/千平方尺,馬庫斯判斷合板價格將會繼續向上升,于是他就進場買進,最后合板價格到二百美元才停止,這一檔使馬庫斯七百美元的資本在數個月內增至12000美元。之后他認為合板的行情會一樣發生在木材身上,所以他又踏入木材期貨市場,可是他在進場的第二天,政府官員居然開始發表干預價格走高的評論,木材價格于是重挫,馬庫斯的資金很快滑落到4000美元左右,差不多有兩個星期的時間,他都接近被斷頭的命運。幸好木材價格最后還是反應基本面的情況,而馬庫斯的資金亦回揚到24000美元。
        馬庫斯此時想要有所突破,所以他曾到棉花交易所當場內交易員,又通過哈斯特的引介轉到CC當交易員,他的期貨生涯才算真正進入交易的巔峰期。他進CC還發生一段小插曲,因為當時CC所錄用的交易員均有博士學位,加上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山姆生就是公司的董事之一,所以僅有大學資歷的馬庫斯是在哈斯特力薦下才成為第一個非博士的CC交易員,這時已是一九八四年的八月。最初CC交給馬庫斯3萬美元讓他交易,十年之后馬庫斯的賬戶有八千萬美元以上,因為他每年的獲利率多在百分百以上。馬庫斯最得意的買賣是在一九七九年到八零年金價暴漲的那段時間,尤其是當他在電視上看到蘇聯人入侵阿富汗的消息時,他很快打電話到香港詢問情況,但此時當地仍渾然未知即將來到的動亂,于是馬庫斯馬上買進20萬盎司的黃金(相當2000張期貨合約),5—10分鐘之后,消息終于傳到,每盎司黃金價格一下就暴漲10美元以上,瞬間就賺入200萬美元。




    4.9 期貨界常勝軍——從心理建設出發

        在美國期貨界里一門生意可說是穩賺不賠的,那就是所謂投資心理分析的咨詢顧問業,而這一行的佼佼者則非薩卜博士(Dr.Van K.Tharp)莫屬。薩卜先生于一九七五年取得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后約八年的時間,他從事相關的心理研究工作?墒钱斔佑|選擇權的交易后,卻改變他的研究方向,原因是他投資選擇權始終輸錢,而且很快的就賠光出場。不過薩卜博士認為失敗是其本身的問題,于是他就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開始分析市場上成功交易者的模式,并且協助投資人學習如何改正交易的缺點,能在市場上獲利。薩卜雖然自己交易失敗,但他卻從錯誤中找到本身的長處,并且發揚光大,所以他仍算是市場中的贏家。以下是他的一些研究心得,相信讀者看過之后,多少會對期貨市場有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薩卜把影響交易成功與否的因素分為三大范疇:
        第一類是心理因素,這包括良好的個人生活、積極的人生觀、賺錢的動機,對結果負責以及心里沖突不多。雖然薩卜認為賺錢的動機與交易成功的關系并不明確,但是如果缺此動機,則容易造成內在的心理沖突而影響交易的結果。
        第二類是管理與紀律因素,既有風險控制的需求,又有耐心以及直覺等三項。
        最后一大類為決策因素,成功的投資人應具有健全決策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市場的技術因素具有扎實的分析能力。
        相對成功投資人的特征,薩卜也歸納出一般市場失敗者所共同擁有的行為與心理現象:高度的壓迫感,對生活的希望感到悲觀,內在的人格有許多沖突,沒有組織,沒有耐心,不發展有系統的交易方法,以及當交易不順時,不反省而抱怨他人。當然大部分的失敗者并不是都有以上全部的不良交易行為和心理,但只要有一部分不良的交易習慣,那就足以讓投資人在市場上賠錢出場。
        薩卜雖具有良好的心理分析能力,但他并不隨便地接受客戶,在客戶第一次來求診時,他一定要知道此客戶是否具有一些他們認為有效而且能說服他的交易方法,此外薩卜也要知道交易方法是否實際使用或測試過,最后由于薩卜相信很難靠短線交易法獲利,所以他不接受要求如何短線交易成功法的客戶。
        事實上,期貨市場本來就是一個戰場,投資人沒有一定水平的專業知識與技巧,很難在市場中生存,只有抱精益求精,如履薄冰的觀念,吸收他人的優點,如此才可能有所收獲的。
        至于在業務上,典型的失敗投資人都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薩卜歸納出下列幾項:
        第一是投資人常把個人的問題帶到交易上,其實不論是期貨還是股票市場,都是冷酷無情的,它不會因為你輸錢而為你感到難過,更不會答應你任何小小的愿望,它不在乎你的心情如何,當然也不管你投資的錢是有何用途。筆者曾在股市聽到一位投資人說她不貪心,只要每天能夠賺個五百、一千元,那么她家里的菜錢和她的計程車都有了;結果她最后連飯錢都輸掉了?墒穷愃频腻e誤我們還是屢見不鮮,而且犯錯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這個人性的弱點,一定要先克服才有成功的希望。
        第二個心理障礙就是大多數投資者不知如何面對風險,以我們一再提起的成功交易原則(縮小損失與擴大利潤)為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黃金定理,但是在期貨市場是最典型的失敗例證卻是賺少賠多,原因就是一般人在做錯行情時,往往都不愿意接受小損失,僅希望價格能夠回到原先進場的價位,等到虧損再擴大,投資人就更不愿意認賠出場,最后非要等到輸光后才會黯然出場,也就是說在輸錢時,多數人都毫無風險的概念;反之當投資人在面對獲利的時候,卻又不敢享受成功的滋味,往往稍有蠅頭小利就急著出場,擔心煮熟的鴨子飛了,當然這樣是可以抓住一只鴨子的,可是常常因而失去抓到其它的十只、二十只,甚至更多更大鴨子的機會。
        其實如果投資人能夠把每一筆交易都視為一項工程建設方案,那么事先的準備工作就會非常慎重,而開工后按圖施工更是最低的要求,只有這樣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則隨心所欲的盲目進場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
        第三個心理障礙是壓迫感,壓迫感會以焦慮和反應遲鈍二種方式出現。人腦處理訊息的空間有限,如果焦慮占據太多的決策空間,會造成我們的表現大打折扣。而通常在壓迫感下所做的決定就是不做決定,所以他就會去聽從讓他覺得舒服的意見(如果他是買進,他就選擇利多的消息,其他的則一概聽而不聞),或者跟隨大眾的意見以降低壓迫感;當然結果多是失敗的。
        第四個心理障礙是內在的沖突,言行不一致就是內在沖突的結果之一。
        第五個心理障礙是許多人讓情緒控制他們的交易抉擇,要改善此缺點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在下交易決定前先調整一下坐或立姿,控制呼吸和肌肉的緊張,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根據薩卜的調查,成功的交易者通常都相信以下的看法:
        A、金錢并不重要。(這意思是說能夠按照計劃執行交易才是重要的,金錢是達成上述目標的手段,當然如果交易計劃確實不錯,又能夠順利依計劃進行,金錢自然會到你口袋里,不用你擔心。)
        B、在市場上交易失敗是正常的。(成功的交易者也不是每筆交易都能做對,重點是不能違背基本的交易原則即可。)
        C、交易是一種搏斗。(就像以前貴族們打獵一樣,真正的樂趣是在過程里,而非獵物本身。)
        D、思考模擬是成功的重要程序(這就好比下棋一樣,要能夠預想未來幾步棋的攻守狀況,若僅下一步想一步,注定失敗。而且一般投資人通常只會想到我這一步要將軍抽車,孰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自己早就成為高手待宰的羔羊而不自知。)
        E、在進場交易前,他們就已經贏了該場賽局。
        看了以上薩卜的分析,相信投資人應該會對市場與自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實從薩卜成功的故事來看,只有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并發揚優點,減少缺點,才可能成功。如果一味地盲從,自以為是,不遵守基本的交易原理,不反省自身卻怪罪他人,那么奉勸各位還不如把錢用在其他更有意義的地方。




    4.10  期貨業的貝蒙障礙

        賴利•威廉斯這個名字雖然漸漸從美國期貨舞臺上消失了,但在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威廉斯(一般人都稱他為賴利)也算是響當當的人物。
        賴利最早踏入金融界的時間可回溯到一九六五年,不過當時他是股票經紀人,二年之后他開始出售自己的股票市場分析報告(主要偏重在判定和建議何種股票值得投資的報導)。不久,有人建議他試著運用分析股票的技術在商品期貨上。賴利照做后發現確實有效。于是他也同時印制期貨市場的分析報導,不久他更把全部的精力都漸漸轉移到期貨交易上。事實上賴利之所以能夠在競爭激烈的期貨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由于他在技術分析和交易實務上均有突破性的表現。
        一九七三年雖是世界動蕩的一年,可是賴利卻能在巨變的期貨行情中替自己和客戶賺取到豐富利潤,證實他并非只是空談的理論家。在他隔年出刊的一本《去年我是如何在期貨市場上贏利百萬美元》的書中,很詳細的記載他獲勝的方法,目前在技術指標中常見的%R(也稱威廉指標,是和RSI類似的工具之一)就是賴利所用方法之一,從他的創見中,我們亦可看出賴利在期貨市場確實相當用心。
        有了名氣之后,腦筋動得快的賴利開始舉辦收費昂貴的期貨研討會(七十年代初期,他的一場討論會收取的金額常在一千五百美元以上),同時推銷高價期貨交易決策系統軟件(就是由電腦算出買賣訊號的程式)。賴利不但是這一行的先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姑且不論這些研討會和電腦軟件是否真能讓投資人贏利,至少是賴利名利雙收的大贏家。雖然這些年來賴利所推銷的期貨交易軟件和方法都是由他設計的,但是,一九七四年時他和林德賽聯手在全美推銷的主力產品,則是由林氏所設計名叫“三叉戟”的交易軟件,二人著實賺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可是人怕出名豬怕肥,賴利也因為他所出版的書和三叉戟研討會而被美國證管會(SEC,在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未成立前,是主管美國期貨業的最高行政機構)盯上,該會認為賴利推銷書本的廣告極具煽動性,而研討會又有退費的保證(也就是說投資人買三叉戟軟件若在一年內不能獲利的話,他就加倍退還其賠本的金額),SEC表示這種保證必須事先登記備查,于是雙方就對簿公堂。結果賴利付出巨額的訴訟費用,最后才在一名洛杉磯聯邦法官的手中銷案。
        賴利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繼續推銷一系列經由他設計的交易決策系統,所用的名字可說包羅萬象,其中較有名的包括:“三角術”、“推進器”、“連續系統”、“場內交易員”、“打擊者”、“趁勢捕捉者”,以及“短線法寶”,這些軟件價格從一千美元到一萬美元不等。由于所定的價格不便宜,因此賴利也想出一些促銷的技巧,譬如高價的系統,是先收總數的一部分,剩下的投資人再由系統的贏利中補足。這些獨特的推銷術讓賴利一直能在高價的產品市場穩固如山。
        當然顧客眼睛是雪亮的,賴利之所以長期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就是他和大多數只會設計(或推銷)期貨交易軟件的人不同,他不但鉆研期貨交易技術,同時也替客戶和自己進行實際操作。而且賴利還保有非官方期貨交易競賽的世界記錄,在一九八七年世界杯期貨交易賽中(這是由美國一家名叫羅賓斯期貨公司所設計的實際交易競賽),他以一萬美元開戶,最高獲利金額高達二百三十萬美元,當年最終獲利也有一百一十萬美元。這個成績可說是目前期貨業的“貝蒙障礙”。
        但當時賴利卻表示他認為自己并不是好的期貨交易者,因為他賭性太強,以至風險控制成為他的最大弱點。這句話后來卻不幸言中,因為在一九九零年初,賴利籌組一個期貨基金在市場上操作,可惜賴利一開始就表現不好,而且不到一年更因虧損太多,而將基金草草的收場。同時從此之后就再也沒聽到任何賴利的報導了;蛟S他已回鄉競選民意代表去了(賴利當年加入奧勒岡州的參議員競選,可惜以4%的差距而落選)。
        雖然賴利有“晚節不保”的遺憾,可是仍舊不能抹殺他過去的成就,尤其是賴利在推銷交易系統時一直都堅持,這些軟件與方法必須要實際在市場上交易測試過一段時間后才會介紹給大家,而不是紙上模擬后就匆匆的推出銷售。這也是他收費頗高。但卻一直能夠吸引客戶的主要理由。
        此外賴利持續發表過許多他對期貨交易的研究與實證心得,而且他也提醒投資人要如何避開市場上的一些人為陷阱與騙術。首先要注意年輕的經紀人,雖然俗話說“英雄出少年”,但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年齡小于25歲)心性都未穩定,極易受到周圍人或事的影響,而這點在期貨交易上卻是嚴重的致命傷。當然筆者對此最初確實有點不贊同,可是細想本身市場中的成長過程,發現不無道理。此外,不論在股票或期貨市場上,聽到有人說他能讓你賺到暴利的說法時,就需要睜大眼睛,保持謹慎的態度。因為在金融市場上特別成功的人,基本上是不會向你自我推銷的。而且如果他能夠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有能力賺到暴利,為什么他還要找到你呢?他可能是因為沒有資金卻有技術,他能夠證明他使用的技術有效嗎?其實只要投資人不貪,就很容易分出其中的真假,否則遲早會吃虧上當。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賴利在他一本書的前頁,用了兩個中國字“吃苦”(不知道排版錯誤還是賴利用錯,在書中這二個英文字剛好顛倒),目的是勉勵讀該書的投資人,其實任何行業用“不經一番寒徹骨,焉的梅花撲鼻香”這二句名言來形容反而更恰當,尤其是在風險性高的期貨市場上,更需鉆研之后才可能有所收獲。要不然就只有信任專家,但如何選擇真正的專家又是一門學問?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人一定要認清這一不變的定理,或許賴利的故事能有更多的啟示。



    4.11  金融期貨怎么誕生的?

        1992年5月16日上午約9點,筆者搭機前往美國芝加哥,這日期對筆者而言并無特別之處,但就世界期貨發展史來說則意義重大,因為20年的當天,全球第一個金融期貨合約——外匯期貨,開始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EM)的國際貨幣市場(IMM)正式登場。三年之后利率期貨也加入買賣行列。十年之后的股票指數期貨合約更將期貨交易推入另一高峰。而這些金融期貨亦迅速地取代原先的交易大宗:農畜商品成為市場的主流。所以外匯期貨的出現確實是代表期貨交易的重要分水嶺?墒沁@項革命性商品,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似乎就很少人知悉了,以下就讓我們仔細回顧那段值得記憶的歷史過程。
        1969年,鮑爾斯擔任CMF的分析師,負責研究開發和銀行界有關的期貨合約,不久它碰到哈斯銀行的一位資深外匯交易員。通過該交易員的解說,使鮑爾斯了解到外匯交易的實況。隔了幾個星期,他突然心血來潮打了個電話給芝加哥大學的名譽教授弗利曼,向其請教有關外匯交易的可行性,答案令他相當興奮。鮑利斯把這些結果告訴當時CME的總經理哈里斯,以及有“外匯期貨之父”雅號的邁拉門德,他們一致認為外匯期貨是未來期貨交易的重要領域。
        到了1970年夏天,CME也開始研究另一項和銀行業務有關的商品:利率期貨。這些準備工作已完成,只等時機的出現,即可開花結果。這個時刻就在1971年8月15日的到來,當天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凍結所有的物價與薪資,并退出布萊頓的森林協定,這項舉措意味著自由匯率和金融動蕩時代的來臨。不過在那時。尼克森的宣告還是令美國金融界不知所措,而且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還曾因此決定暫停交易,靜觀其變。倒是CME的哈里斯認為,交易所除了要正常開市之外,全力發展金融期貨的時機也已成熟。
        但接下來的工作卻阻力重重,一是以往的作業多少只是紙上談兵,他們并沒有可以遵循的規則,沒有合約標準和交割程序,幸好主管機關并沒有阻止CME的計劃,同時弗利曼教授也鼎力協助,不但撰寫論文支持外匯交易的論點,并且重定合約內容,再碰到的困難就是,要如何說服金融機構愿意加入IMM的交易,這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薩繆森卻又唱起反調。至于當時的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伯恩斯也態度曖昧,私底下它頗贊同IMM的成立,但在公開場合他卻表示正在注意這項計劃的發展。而且大部分的銀行似乎也都對IMM缺乏興趣。
        幸好芝加哥附近的主要銀行,基于業務上的考慮,愿意支持外匯期貨的發展。若非如此,IMM至于其他金融期貨合約出現的時間應會延后甚久。如果拖到1974年美國期貨管理委員會CFTC設立之后,金融期貨交易所面對的阻力會更大,也由于CFTC成立時,外匯期貨已經存在且在順利地發展中,因此1975年利率期貨合約才能很快的加入交易行列。
        而隨著外匯期貨的出現,許多改革行動也應運而生,其中又以保證金監控系統SPAN的設立影響最深遠。這套系統使得CME能夠更有效地保證市場所有參與者不致遭受交易之外的財務風險。目前SPAN仍是CME的重要守護神。
        最后有一個趣味問題值得一提:究竟誰是完成第一筆外匯期貨交易的人,根據CME正式記錄是一名叫貝區Bache的人,可是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自稱應該是他們保有哪項記錄,不過筆者18日到達CME的當天,到處都掛滿慶祝IMM二十周年的旗幟,熱鬧非凡,至于到底是誰完成第一筆交易,似乎已是次要問題了。




    4.12  中國期貨第一炒手坎坷輝煌的期貨人生

        張文軍,1996年開始個人期貨投資,之后,從艱難地賺取個人賬戶在期市的第一個10萬元,到收益超過千萬元,他僅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1997-2001)。從1999年開始,其個人賬戶成交量連年位居大商所第一名(2001年達300多萬手),受到大商所的嘉獎。下面是一位記者對其進行的問答式專訪:

        1、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古人云:“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長。”人們往往只關注成功者收獲時的輝煌,而不去現理會其曾經的播種和耕耘。要知道,沒有種子,怎能結出碩果!不灑汗水,哪來的收獲!
        張文軍是一個善于思考、勇于求索、敢于冒險的人。無論是當初利用業余時間與朋友一起合伙做服裝生意,還是在大連證券、期貨投資市場若干次的“捷足先登”。都體現了他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采訪中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 “我感覺到,這又是一次機會”。他的經歷充分體現了他具備風險投資市場優秀操盤手的良好潛質,他日后的成功,絕不能用“偶然”來解釋。

        記者:據我了解,2001年北亞期貨的總交易金額在全國各經紀公司中排名第一,其中,你個人的300多萬手交易量占很大份額。我還注意到從1999年開始,你已連續幾年個人交易量在大商所排第一名,而你的資金收益表上,也留下了非常成功的記錄。作為期市聞名的操盤手,市場人士對你的期貨投資經歷很感興趣,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張文軍:1988年大學畢業后,我先到一家大酒店做業務推廣工作,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所學專業與所從事的職業間的差距,因此,并不安心。就在那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那就是我父親看出我的心思后,便送我一句哲人的名言:“不要輕視行為,因為行為會形成習慣;不要輕視習慣,因為習慣會形成性格;不要輕視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命運;”
    這句名言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可以說,我的人生因此而受益無窮。以后,在酒店工作的5年中,我學習到很多知識,有了許多收獲。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我常;貞浺惶斓墓ぷ鬟^程,查看自己是否有什么過失,想一想同事們的為人處事為什么那樣妥當得體,那樣成熟。我還經常換位思考,自己做得怎樣,還有哪些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養成了總結、思考的習慣,這也許就是我心理上最明顯的特點吧,我認為,這個特點對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工作一兩年后,為了賺點外快,我與朋友合伙經商。當時大連服裝市場火爆得很,贏利空間很大,我們從廣州往大連發運服裝,一年下來竟賺了幾萬元。所以,我認為,成功離不開對機會的及時發現和把握。1992年,大連市五大銀行同時推出五家銀行債券,我認為機會來了,便積極認購。兩個月后債券上市,回報相當豐厚,投入5萬元就凈賺了5萬多元。這次投資的成功,激起了我對金融市場投資的興趣,也使我開始思考是否要對職業重新進行選擇。之后,我又相繼投資山東淄博、山東農藥等企業債券,其回報也很可觀。1993年初,大連市建行開始推出上海股票交易試點,名額限50人,我感覺這又是一次機會,便積極參與并成為大連股市最早“吃螃蟹”的人。當時上海股票行情跌宕起伏,風險很大。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交易中,我體驗到了股市的風險,投入的5萬元幾個月便虧損了3萬多。
        1993年4月,大連首家大型國際期貨公司大連萬發期貨公司成立。公司招聘經紀人,我再一次認為機會來了,這次毅然辭掉酒店的工作去應聘。公司從1500個報名者中欲選出120人,幾輪考試下來,我幸運地被錄取了,從此走上了期貨之路。經過嚴格培訓后,我開始了實際工作:開發客戶。這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因為當時期貨對大家來說畢竟還是很陌生,在人們心目中還沒有一丁點概念,給人的感覺是“虛無縹緲”的。我每天要談20到30個客戶,夏天30多度的高溫,還要穿西服戴領帶,滿世界地去跑,真是很不容易的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試用期滿的最后幾天,我終于開發到一個客戶,他投入了2萬美金做期貨。從此,我便開始了期貨交易的實際運作。當時可以進行交易的品種有日本東京谷物交易所的大豆、紅小豆和小麥;前橋干繭交易所的干繭;還有香港的恒生指數;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以及其他的商品期貨,包括大豆、小麥、牛腩、咖啡和橡膠等。我選擇了風險較小的日本紅小豆(靜盤,分小節報價)和當時風險比較小的恒生指數。運作一段時間之后,還算理想,給我的客戶賺了10%左右的利潤。

        2、百折不撓

        日本經營管理大師松下幸之助先生登上著名的高野山時,曾有一番意味深長的感慨,“現在這里有公路、電車、纜車,很方便。但一千多年前,弘法大師在這么偏僻的山上開路,必有無法想象的堅強信念。我們現在感觸不到弘法大師那時的心境,但我卻深感人的信念的偉大,人生應當有自己的信念”。是的,文軍的期貨投資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更經歷了三次“破產”。當他個人賬戶第二次“破產” 時,他剛新婚兩年的妻子對他說:你必須做出選擇,要我還是要期貨?!在采訪中,文軍平靜地對我說:“但我怎么能放棄我所喜歡的事業。”好一個“但”字,將其兩難抉擇時的萬般痛苦表達得那樣淋漓盡致!

        記者:看來你對風險市場的投資意識很強,是一個敢于面對風險去沖鋒陷陣的人。進入期市后,你一直就很成功,很順利嗎?

        張文軍:其實并不是這樣,相反我卻經歷了很多磨難,個人賬戶曾三次“破產”,可以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這句話來形容。
        1993年7月,我們公司的一個新經紀人成功地開發了公司最大的一個客戶,客戶投資1000萬人民幣,但在運作中成績不太理想,虧掉200多萬?蛻粝M鼡Q經紀人,找到公司的香港總顧問,總顧問幫他推薦了兩個人,很幸運,我是其中的一個。那段時間,我早上8點上班做日(本)盤交易,10點半開始做香港恒生指數,一直到下午4點。然后,回家休息,晚上9點30分再做美盤交易。如此以來,我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的覺,非常辛苦,但感到很充實。
        那位客戶喜歡做風險較大的品種,所以他選擇了當時風險最大的SP500。在我們兩個經紀人和客戶的共同操作下,一段時間后賬戶的資金狀況有了轉機,賺回了100多萬?商旃蛔髅,9月整個市場極度看漲,我們也做了很多買單,一天,開盤時行情先是上揚,但突然間盤面發生劇變,是什么原因呢?原來路透社發出一則消息,俄羅斯發生動亂。于是SP500快速暴跌1500多點。因為不能預測事情將如何發展,只好馬上止損。隨即由于葉利欽出面講話,俄形勢有所穩定,當天收盤時又強烈反彈近1000點。但我們的賬戶損失慘重,盤后結算,這一天虧了300多萬。這次交易,使我第一次真正體驗了金融投資市場的巨大風險。
        同一時期我運作的小戶,也因投資策略不當而造成嚴重虧損。當時做日本紅小豆,在一片看好聲中入市做買,日本方面也不斷公布利多消息。奇怪的是,行情不但不漲反而盤跌,因此保證金在不斷縮水。終于有一天,公司結算部通知追加保證金,我把通知告訴客戶,客戶表示實在無力追加。由于我們在日常的交往中建立了很深的友誼,因此 我不想讓這個客戶就這樣“死”掉,于是就將自己的3萬元追加到賬戶中。但行情仍無改觀,繼續盤跌,結算部第二次發出通知,我又拿了3萬元追加到其賬戶中。其后,行情又突然暴跌,當再次接到通知時,我把僅剩下的4萬元積蓄全部追加上。當時我是那樣地期盼著行情能有所改觀,并在幻想著也許會有“上帝”出現來救我一把?山Y果事與愿違!最后只能被強行平倉?偣餐度氲2萬美金加上10萬人民幣,最后剩下1萬4千多元人民幣。這是我    從事期貨交易的第一次“破產”
        交易運作的失敗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期市的殘酷,由此我總結了三條經驗:其一,止損是非常重要的。從此在以后的國際期貨交易中,我常常把止損單同時下到場內,時刻想到止損。其二,當好消息不“好”時(盤面不漲),千萬不要去做買,當壞消息不“壞”時(盤面不跌),千萬不要追著賣。其三,永遠靠自己來拯救自己,不要期盼“上帝”會救你。
        過了一段時間后,大商所開始籌建并招聘工作人員,同時,一家期貨公司也在招聘公司管理人員,我感到這又是一次機會,便決定同時參加應聘并最終被兩家單位錄取。當最后選擇做交易所工作人員還是期貨公司管理人員時,經過反復考慮,我最終選擇了后者。這期間,我參加了大商所首期出市代表培訓班并獲得出市代表資格。當時因為大商所剛剛成立,運作緩慢。于是,向來不甘寂寞的我又應聘為星洋國際期貨公司大連業務部經理,這個職位待遇優厚底薪3000元/月,具體業務是上午培訓經紀人,下午帶經紀人開發客戶。工作很快取得進展,有一客戶投入1萬美金做香港恒生指數,由我來運作。
        在這家公司里,我結識了其香港總顧問翟先生。翟先生在香港期市有二十多年的從業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期貨投資經驗,從他那里我學到了很多交易技巧,可謂受益匪淺,這在我以后運作香港恒生指數的交易中已有所體現。當時香港恒生指數風險加大,主要是因為摩根士坦利看好港股,增持其投資組合中香港股票的份額。因此,恒生指數從6600點一躍漲升到12785點。我認為將有一波回調,便果斷沽空。這期間,我有一天的交易紀錄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戰例:1萬美金的賬戶,我一天38個來回下了76手單子(5.5萬港元/手,一次只能做一手),一天下來凈賺4千美金。
        
        記者:真不愧為“超級殺手”。你后來的短線、大單操作手法,就是從這次交易后開始所養成的習慣嗎?
        張文軍:是的,這次經歷對我后來的影響很大。根據當時市場風險大的特點,我做單時非常小心,每進一次單,就與止損單一起同時下到場內。就在我們前面說到的那一天,我是一直站在盤房下單交易的,一天幾乎沒有下來過。收盤時,一位經紀人已經為我計算好當天的盈利狀況,當時有很多經紀人也是一起在下面看我怎樣運作的。隨后,而且一直到該公司因國家有關政策調整而停止營業為止,我都保持著這樣的記錄。
        當時做外盤,國內的交易商真正賺錢的人非常少。這主要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首先,期貨是專業人士所從事的行業,境外對手身經百戰、閱歷豐富、技巧純熟,而我們卻剛剛起步。其次,信息獲得上的劣勢,國內做外盤,信息不靈,消息嚴重滯后,不能第一時間掌握基本面情況。其三,公司操作不規范,有“吃點”的嫌疑。比如下市價單,回單時間有1分多鐘,因為在這1分鐘內,會產生很多價位,結果是,買單則成交價位相對較高,而賣單則成交價位相對較低,所以盈虧差異較大。境外交易造成國家、個人資產大量流失,國家有關部門也發現了這種情況,因此決定停止境外期貨交易活動。由于政策原因,大連幾家做外盤期貨的公司便停止運營了。
        當時停止境外期貨交易,我的態度非常明確:大力支持,F在,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規范發展,期貨人才不斷成熟,特別是加入WTO后市場的需要,我認為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放境外有投資價值的期貨品種交易活動,如LME的銅和CBOT的大豆小麥玉米等品種,這也是現貨市場國際貿易活動回避風險的需要。

        記者:境外期貨不能做了,你對新的市場機會又有了什么“感覺”?你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經驗,為什么還會接連兩次“破產”呢?
        張文軍:這時,正好大商所開始正式運行,但我發現國內期市交易不活躍,而股市交易卻異;鸨。因此,我一邊做大商所的大米期貨交易,一邊炒股,但把主要精力放在滬股交易上。那時,我是在聯通證券的大戶室做交易的,交易結果不太理想,股市暴跌損失慘重(因為當時大戶可以透支進行交易)。而運作大米期貨也沒順勢,持有空單,行情卻暴漲。兩面運作都很失敗,所以,我再次破產了,雖然大部分的損失是在股市發生的。此時,我經歷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低潮期,由于再次輸光,因而引起家庭不和,結婚剛兩年的妻子對我下了最后通牒:要我還是期貨?你再做期貨,我們就分手。
        但我怎能放棄我喜歡的事業呢?結果可想而知。這段時間是我人生最痛苦的時光。記得有一天到市場去,衣袋里只有5元錢,心里想著給父母買點什么,可幾次掏出來又都放了回去,為啥?沒舍得買,F在想想,還是很心酸。正在此時,我以前認識的一位香港朋友打來電話,說他在浙江投資了一家期貨公司,打算做國內期貨品種,希望我去擔任業務總經理。我答應了他。去杭州時,機票是兩個姐姐買的,在臨上飛機的最后一刻,她們每人又拿出1000元錢塞進我的衣袋里。大姐說,窮家富路拿著吧,多保重。當時我的眼淚差一點就流了出來。到杭州后,公司的運營并不理想,由于公司的合伙人意見不統一,導致運作混亂,工作進展緩慢。因此,春節休假后我便再沒有回去。
        此后,大商所玉米交易行情火爆,漲得很兇。我再次進入市場參與交易,但由于當時玉米期貨價與現貨價比相對較高,在1500點時,我果斷地進入市場沽空,但行情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去跌反而繼續暴漲,最高達2100多點,這使我第三次賠光出局。交易的又一次失敗,令我做了認真的總結和徹底的反思。我想,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對市場仍缺乏全面的了解,特別是對基本面、政策面把握不夠,沒有找準行情方向;二是交易經驗和技巧不夠成熟,缺乏更多的磨練;三是資金管理有問題。

    3、厚積薄發

        梅花香自苦寒來。似乎俠客的誕生都要歷經磨難的洗禮,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不幸,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當你能夠挺過厄運的折磨,幸運之神就會悄悄地降臨。這是自然辯證法,是宇宙運動的偉大理性。期貨市場蘊含了太多的宇宙真理,人生的歷程豈不就是一段期貨走勢嗎?反復地沉淀、積累和修磨,終將爆發出一輪氣勢磅礴的行情。盡管文軍對自己后來的成功是那樣的輕描淡寫,但從1995年開始,文軍就開始走上成功的征程。他不僅期貨做得較順手,而且,據朋友們說,2000年他在上證B股市場抄了個大底,賺了好幾個漲停。文軍來自實戰洗禮過的交易策略和技巧,是其成功的基礎。

        記者:經過三次“破產”,就好像行情圖表上的頭肩底,你該向上突破了吧!
        張文軍:第三次個人投資的失敗,使我懷疑,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我是否適合這個行業,我應不應該繼續做下去。也許我運氣并不是那么壞,每一次陷入絕境都有朋友拉我一把。此時一位做二級代理的朋友又讓我過去幫忙。我去了之后,其客戶的賬面虧損有了改善,他為了感謝我,把他母親的2萬元期貨賬戶給我做。我從姐姐那里又借了5000元加入賬戶,共同承擔風險,收益也均分,并以5000元為風險上限。我知道這可能是我最后的機會,因此我加倍勤奮,每天晚上都用1、2個小時,對行情進行分析,對白天交易進行總結,并制訂第二天的交易計劃。當時真有點膽怯,就是不敢再輸,賺點小錢就快跑。過了一段時間賬戶再次虧損,個人資金從5000元賠到2000元,我心里非常害怕,有一種上斷頭臺的感覺。記得那天是周五,我停止了交易,閉門思過,找輸的原因。到下個星期一我突然有了感覺。三天的思過我好像悟出很多東西,自信的我又回來了,當天便凈賺7000元,一下子起死回生。緊接著在這個星期里凈賺4萬多元,使賬戶資金達6.5萬元,我跟朋友說,你的資金賺了一倍,期市風險大,見好就收吧。他同意并撤出4萬元,剩下的2.5萬元歸我,這是1995年初的事情。
        我就用這2.5 萬元做本,幾年后賺到千萬元。其間,我發現賺第一個10萬元非常艱難,用了我整整一年半的時間。之后用了半年的時間賺到100萬,再之后,資金絕對值的增長就快了。1999年年中,我到北亞期貨開戶,當時公司成交量排100名以外,半年后就躍居全國16位,2000年躍居全國第二名,我個人成交量為全國第一,2001年個人成交量已突破300萬手。這里我想說一句,北亞公司,特別是康曉杰副總對我的幫助很大,營業部規范的管理、優質的服務,給我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環境。
     
       記者:這么說,你去年繳納的手續費遠遠超過1000萬,這對期市是一個不小的貢獻。你交易量這么大,收益率又那樣高,可以說是中國期市的“第一殺手”,但你給朋友們的印象卻總是那樣溫文爾雅,很斯文,一點也不像一個“殺手”。有人說,知識、文化、涵養與人品的綜合才能形成獨特的氣質。巴菲特說,冷靜、理性和耐心是投資者重要的品性。你認為他們的話有道理嗎?
        張文軍:很有道理。期貨交易是一種高級的市場活動,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是難以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的。我認為一個成功的操盤手應具備自信、冷靜、理智、果斷、堅定、膽量和勇氣等品質,缺一不可。

        記者:格拉罕姆說,操盤手交易理念的第一條是防范風險,第二條是記住第一條。在你的經歷中,你一直都在與風險博斗,你的成功肯定與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完善而系統的交易理念有關,而你的交易理念是什么呢?
        張文軍:防范風險是第一位的觀點肯定沒錯,但防范風險并不是一句空話,它應體現在你的交易過程中。我的交易理念主要有以下幾條:
        A、選擇方向是交易成敗的關鍵;蛘邠Q句話說,要清楚這個市場是多頭市場還是空頭市場。只有把握了市場的方向,順勢做,賺錢的可能性才更大。
        B、把握好止損。即使你沒有交易經驗,做好止損也可以控制住風險。假如你按習慣20點止損,而賺錢時盡可能賺取更多的點數,按對錯比率各50%算,最終結果你還會賺錢。
        C、學會資金管理。這在期貨投資中有重要意義,比如說你看不準行情時,輕倉出擊,看準時重倉殺入。但投資者大多是越賠越加倉,賺錢時反而倉量較小。
        D、利多行情不漲時,決不能做多,反之,決不能追空。
        E、超買的可以更超買,超賣的可以更超賣。有些投資者太注重技術指標,不敢順著行情走,反而反向開倉,結果沒能賺錢卻輸了錢。

        記者:選擇趨勢方向的前提是進行行情分析。你更注重圖表分析還是基本面分析?你對哪位交易大師的分析理論更感興趣?
        張文軍: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都很重要,但在我的交易中,盤面感覺更重要。因為盤面可以表現出全部的信息,技術面是靜止的,滯后的,盤面是運動和變化的,更能體現出一些動態的東西。比如說突發行情來臨,圖表是不會提前告知的,這時盤面經驗更重要。突發行情風險相對大,但機會也大,更能體現出操盤水平,突發消息對市場影響如何,盤面表現會告知一切。在行情分析方面,我比較欣賞約翰•墨菲的一句話:keep it simply stupid(務求簡單)。比如說,行情突破昨天或上周高點時,不要輕易沽空;相反,也不要輕易去買,這就是“簡單”的真理。


     

    欧美一级乱理片